關於印泥

印泥是中國特有的文房之寶,無論是簽署,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,都需要使用印泥。

據考古和史書的記載,印泥的發展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,早在春秋秦漢時代就已使用印泥,那時的印泥和現在的印泥不同,它是用粘土做的,平時搓成泥丸子,臨用時用水濕透,時的公文和書信是用漆書寫在竹簡木牘上的,了防止洩密或傳遞過程中的私拆,在寫好了的簡牘外面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,再用繩子把它們捆在一起,然後把繩結放入方槽內,加上一丸濕泥封上,再用印章鈐上印記,作為封檢的標記發出去。這種泥丸稱為封泥,也稱為泥封,用泥丸封新的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。


泥封型式

到了隋唐以後,有了很好的紙張,公私書信一律改用紙,簡牘也就廢止了,用泥封信的陳舊做法也不再適用,於是,人們又改用水調朱砂於印面,印在紙上。這就是印泥的雛形,由於水乾後朱砂容易脫落,到了元代,人們開始用油調朱砂,之後便逐漸發展成我們現用的印泥了。


↑現在所使用的印泥↑

製作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、朱鏢、艾絨、蓖麻友、麝香、冰片等調和而成。它的品種很多,主要有朱砂印,其色深紫紅,有人稱為紫紅砂,它是用漂製朱砂時沉澱在乳缽最下層的一種朱砂製成的印泥,鮮紅帶紫,厚重沉著,最為美觀。

其次是朱鏢印泥它是漂製時交上層的朱砂細末與艾絲、油等調製而成,略現紅黃色,比較清雅。朱砂或朱鏢中加入不同的原料,其名稱也各不相同,有八寶、魁紅、鏡面、美麗等。此外,還有仿古印泥和黑色、藍色、綠色等印泥。